top of page

​講鼓。。。

講鼓21/7

Drummer's High

21 JULY 2017 文/馮禮慈

講鼓21/6

別枝的「金臂鼓王」趙查利(陳鴻烈 飾,有想過「大閻生」年輕時演過鼓手嗎?那年他才24歲)當上鼓手,從此一鳴驚人,更得「霹靂鼓王」稱號。但為了賺取更高收入支持弟弟的學業,孫志強接受一直貪戀黃麗真的音樂雜誌編輯李源明(魏平澳 飾)協議,以伺機親近黃麗真再離她而去好讓李源明可乘虛而入,換取雜誌好評追捧,豈料戲假情真,孫志強對黃麗動了真情。幾番波折,孫志強在李源明脅逼下離黃麗真而去,母親又不讓他回家,更被趙查利設計陷害遭毒打至右手殘廢。最後因弟弟在指揮首演新作《香港交響曲》前在台上公開感激兄長支持,以及歌女茱莉(于倩 飾)向黃麗真解釋,母親與黃麗真與流落酒吧的孫志強冰釋前嫌,縱有遺憾也算大團圓結局。

《青春鼓王》是一部歌舞片,夜總會演出及電視台直播等場景只為帶出連場歌舞,甚至受傷的孫志強與查利在電視直播battle時,居然出怪招僅以簡單節奏為自己的歌聲拍和。儘管以今天的眼光恩怨情仇與情路錯摸等情節未免陳腐老套,電影骨子裡訴說對音樂以至是對藝術無悔追求同時歌頌手足之情,卻是歷久嘗新。凌雲與陳鴻烈的打鼓場面都是親身上陣,只是明顯裝模作樣,獨奏段落每每只有開始與結束敲打的樂器與聲軌相符。結尾的盛大音樂會(於片廠搭建的大會堂音樂廳拍攝),樂團的樂手有真有假--弦樂(tremolo是裝不來的!)與鋼琴獨奏都是來真的,但是管樂手「停不了」按鍵卻出賣了他們。服部良一(1907-1993,日劇配樂大師服部隆之的祖父)的配樂充滿爵士味道,由他為劇情需要創作的《香港交響曲》更是以爵士大樂隊、鋼琴獨奏與混聲合唱寫成,這一切精心安排的細節,都令本片堪稱香港電影史上的音樂電影奇葩,不輸外國特別是日本同類製作,這得歸功於井上梅次努力重現原版面貌。

1967年,日本導演井上梅次(1923-2010)為邵氏執導的《青春鼓王》,是將1957年自編自導的日活舊作《嵐を呼ぶ男》重拍,而1966年舛田利雄也剛好在日活翻拍新版,《青春鼓王》算是第三版。故事講述孫志強(凌雲 飾)為一熱愛打鼓的海員,一直供養弟弟孫義強(楊帆 飾)在音樂學院學習作曲,但因為丈夫早年醉心音樂而欠下巨債,母親(高寶樹 飾)對兄弟皆有志投身音樂毫不諒解,也責怪孫志強帶壞弟弟。機緣巧合之下黃麗真(何莉莉 飾)看到孫志強在碼頭以油桶作鼓即興演奏,逐邀請他到自己當經理的火花大樂隊頂替蟬過

2014年戴文查素列(Damien Chazelle)執導荷里活電影《鼓動真我》(Whiplash),劇中魔鬼教練指導青年鼓手的成長故事,拍得扣人心弦。最終電影叫好叫座,五項奧斯卡提名中榮獲三項大獎。香港一度是中文電影龍頭產地,有「東方荷里活」美譽,曾經出品過以鼓手為題材,或是在劇中安插鼓手角色,實在不必驚訝。

說鼓手當主角,有兩部電影不得不提。

27 JUNE 2017 文/朱振威

銀幕上擊鼓:

淺談港產片裡的鼓手

打鼓的朋友可能聽過'Drummer's High' 這名詞,一般樂迷則未必。'Drummer's High' 者,即從打鼓中得到'High'感覺,'High'者,香港人個個知道是甚麼,即情緒高漲或興奮 ;'Drummer's High'即是從打鼓中得到的興奮或亢奮。

 

你或會認為這沒有甚麼特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自然會開心愉快,愛打鼓的人能夠有得打鼓自然會開心啦,就如愛玩音樂的人有個夾Band會開心一樣。但'Drummer's High'所指的不是一般的開心,而是真正的'High'、真正的興奮。不少鼓手都說自己有這種經驗,所以才有'Drummer's High'這詞。有鼓手說「打完一場鼓之後數小時仍可感覺到那份'High'的感覺!」(Asif Kahn, 'Modern Drummer'),紐約鼓手Greg Fox 則說過「打完一場鼓之後感覺就如放逐了自己一樣,那是世上最美妙的感覺」。 如果你在音樂會途中或與樂隊練習中,突然感到元神歸位、六根通透,所有樂器像打通了經絡一樣時,你大概就感到這種'Drummer's High'了。這種'High'不是鼓手才會感受到的,跑手也會有,所謂“Runner’s high” 是也。不少跑手(尤其是長跑手)在跑步途中或跑完時會感受到“Runner’s high” ,這當中的'High'法大概有一定的共通之處吧?

 

'Drummer's High'是否只是一種心理作用?有沒有誇大?'Drummer's High'是真有的。原來,打鼓會令腦內會產生安多芬 (endorphin) ,就跟做運動會有安多芬一樣,安多芬是一種令人感到快樂的分泌 。這是牛津大學心理學家Robin Dunbar 做的研究結果,研究更仔細指出,聽同樣音樂的人得不到相若的安多芬增長,一定要打鼓的人才錄得安多芬的增加。可見不是音樂本身令人快樂,而是要參與---要落手落腳去打鼓,才會得到那種'High'。Robin Dunbar 的研究還告訴了大家:鼓手的Pain thresholds (感覺痛楚的起點)較高,這是指「落多大力量才開始感覺到痛」的比較。Pain thresholds 較高表示較不容易覺得痛,相反 Pain thresholds 低表示很容易覺得痛。Dunbar指一班聽著音樂於琴行賣樂器的人,受到少少刺激就已覺得痛;但打完鼓的鼓手Pain thresholds 較高,沒有這樣容易覺痛。這表示打鼓令人心情愉快、興奮,較不容易受外來刺激影響、較不容易得負面感覺。同時,鼓手們比那班於琴行賣樂器的人情緒更正面、更積極。

 

如果從事彈琴、彈結他等音樂演奏活動,也能得到High的效果吧?因為玩音樂好有治療功能呀。專研究這方面的Michael Drake說:「功效有很大差別。」Michael Drake是學者兼樂手,出過幾張鼓專輯,著作方面他出過幾本關於鼓擊與心靈及治療的書。為甚麼彈琴、彈結他等效果比不上打鼓那麼高呢?Michael Drake說:打鼓除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外,還需求四肢激烈的動作,全身肌肉要作強烈運動和能量高度付出。這表示很大的情緒釋放,包括釋放大量焦慮與壓抑情緒,經這樣的強大爆發後,人自然會得到愉快與清靜感覺。彈琴、彈結他等相比起來,當然也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但身體方面只要求手指活動,不需要四肢與全身肌肉的激烈爆發,所以所能得到的快樂效果就相差很遠。

 

Michael Drake的話有道理。我不是鼓手,沒有經歷過'Drummer's High',但我單是在音樂會看鼓手打鼓時,自己都看到High High地了,打鼓的人一定更加High吧?所以,各位鼓手,當你打鼓打到High High地時,不用懷疑自己,那是真正的、難得的High呀,好好享受它。並且告知更多人吧。

第二部以鼓手為題材的港產片開宗明義叫作《鼓手》,於1983年上畫。本片由楊權(1931-2012)執導,聯同程潔茵、溫兆權三人聯合編劇,主角則是當時尚未走紅的張國榮--本片落畫後張國榮推出包括電影主題曲《人生的鼓手》、插曲《默默向上游》與《我要逆風去》的第二張粵語專輯《風繼續吹》,才初嘗成功滋味,再到1984年的第四張專輯《Leslie》方登上一線。

言歸正傳,電影講述中學生Tom(張國榮 飾)一直以自製爵士鼓自學打鼓(不就是幾年前在YouTube上爆紅的《不再猶疑》小朋友?),懶理任職電影編劇的父親(盧大偉 飾)強烈反對,與吹色士風的好友Paul(鍾保羅 飾)打算應徵青年業餘流行樂團。因貪玩當上臨時演員而遇到菲律賓裔著名鼓手Carpio(Fernando Carpio 飾),決心拜師。Carpio起初不願收Tom為徒,還帶他到精神病院探望已成瘋子的音樂家朋友以勸退Tom,但Tom一句為了音樂毋懼當病院下一個病人而打動Carpio。經過Carpio特訓,又得祖父(吳回 飾)與一眾友人合資贈送一套新鼓讓他練習,Tom卻在試音被Carpio早已疏遠的侄女Donnie擊倒落選,信心盡失。雖然Donnie被揭發曾參與職業演出被取消資格而Tom得以補上,女友(周秀蘭 飾)、Carpio及祖父多番勸勉Tom仍執意放棄。重遊精神病院時Tom看見其中一位瘋子居然練成了他朝思暮想的三十二分音符節奏型,終於醒覺而重拾音樂。就在Tom與Paul首次參與樂團公開演出,觀眾席上的父親終於明白到打鼓正是Tom的最愛。

 

講鼓 9/6

鼓手腦部異於常人嗎?他們特別聰明嗎? 

9 Jun 2017   耳聞目睹 文/馮禮慈

Brian Eno 提出過一想法:鼓手整天想著節奏、時間與拍子的關係,鼓手的腦部結構應該是很獨特的,他們的腦應該跟其他人不同,甚至跟其他樂手都不同。Brian Eno 說「夾過Band的人都知鼓手的腦是異於常人的啦」,他舉出當年他監製U2 唱片時,與U2 鼓手Larry Mullen, Jr. 合作的故事:Eno 播出click track (電腦拍子錄音)讓全隊樂隊的樂器去跟隨,Larry Mullen, Jr. 說:「唔妥,這click track比我們全隊各人慢了少少」。Eno 說:「不會,這是不可能的,這電腦拍子一定準確,不會慢了。」Larry Mullen, Jr.堅持電腦拍子有問題,說「如果要跟這拍子,我無法彈下去。」甚至準備罷彈。 Eno沒辦法,唯有依Larry Mullen, Jr.調校過電腦拍子,才能順利錄音。眾人離去後,Eno拿那電腦拍子來測量一下,才知Larry Mullen, Jr.真是對的-----原先那click track 是慢了six milliseconds,即是慢了六毫秒!六毫秒o甘都聽得出,你說是不是難以置信?

於是,Brian Eno 想印證一下鼓手是不是真的異於常人呢?他就決定找專家來與他一起做這方面的實驗。 Brian Eno找來了美國著名神經學家(neuroscientist)David Eagleman來主持實驗, 他是侯斯頓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神經學家。Brian Eno又找來一班著名的職業鼓手來打鼓,交由Eagleman去觀察他們。Eagleman在各鼓手頭上接上各式先進測腦儀器,Eno和Eagleman叫鼓手們做四件事:打固定拍子、比較兩音符長度、看圖配鼓和比較不同節奏,然後審視鼓手們的腦電波與腦部各種反應。

Eagleman在2011年完成此試驗 ,測試結果發現:鼓手們對時間的觀察、感覺與掌握度,跟常人有十分明顯的距離。鼓手們對時間的感應比常人靈感得多,這令他們對敲擊節奏有

優越的直覺與了解,常人往往無法感受得到。這測試證明鼓手的腦真的有異於常人和特別靈敏,也給Brian Eno的提問作了有力的佐證。

2008 年瑞典Karolinska Institutet 研究院Frederic Ullen 教授做了一相近研究,他找來一批鼓手,叫他們打出多種節奏和拍子的鼓擊,看他們表現如何,然後各鼓手就要做60 條考智力的難題。結果發現,於各種節奏和拍子的鼓擊中愈能保持穩定表現的鼓手,他們解決難題能力愈高,智力也相應愈高!從腦掃描圖片看,這批打鼓能力高兼智力高鼓手,其腦部白質(White matter,腦部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三種元素之一,另兩種是灰質、黑質)部分特別多,特別發達。這實驗也確認鼓手不單有異常人,更比常人優勝。

兩宗實驗告訴我們:鼓手對時間的感受能力,比一般人優越,他們的智力也很大機會勝過常人。很多時夾Band者愛將隊中的鼓手視為開玩笑的對象,笑他們只懂搗搗搗敲敲敲,或笑鼓手只得一身蠻力。現在,我們要改變這觀念了,鼓手不單不只得蠻力,相反地他們腦部結構異於常人,他們的智力很可能比我們都高!

相隔十六年的兩部電影,好些設定有相似之處,例如主角都是無師自通,都得不到家人諒解,都得如Phil Collins般身兼歌手(張國榮片中唱足三首歌)。不過楊權的《鼓手》比起井上梅次的《青春鼓王》來得單純與勵志,有些評論更認為導演不斷借電影中父親及Carpio的對白言志,慨嘆真誠的藝術與大眾口味總有落差,例如Tom初會Carpio時讚嘆其鼓藝,Carpio卻答道:「打鼓叻無用,打功夫叻就搵錢。好似Bruce Lee,Jackie Chan,Chinese Kung Fu, you know?」音樂方面,Fernando Carpio(杜麗莎、施偉然之父)本身就是爵士鼓王,他在戲中唯一一段獨奏(情節講述他為陳百祥當替身)當然驚為天人,也為一代鼓王留下重要紀錄。張國榮與鍾保羅的演奏也是似模似樣,是令人信服的「表演」,可見曾下苦功。網上有說張國榮為了拍攝打鼓場面特別找另一位同樣有鼓王稱號的著名鼓手唐龍(Donald Ashley)學藝云云,只是既然Fernando Carpio已在劇組,為何不是由他指導哥哥?哥哥與唐龍以至導演楊權均已離開人世,真相如何尚待有心人發掘新證據。

 

藏身銀幕的鼓手

除了以鼓手當主角的電影,1991年由宋豪輝執導,張兆麟、谷德昭編劇,Beyond四子主演的喜劇《Beyond日記之莫欺少年窮》,因著劇中四角均是樂隊成員,順理成章有著葉世榮這個鼓手角色。有趣地故事中四位中學畢業生各自面對理想與現實的煎熬,只有鼓手葉世榮的理想是成為音樂家,可惜本是醫學院教授的未來岳父卻希望自己的女婿是大國手而讀醫,在轉系與否的掙扎下鬧出笑話連篇。電影不乏以打鼓作笑點的場面,例如在音樂系同學面前大顯身手,或是一時技癢以人骨模型當鼓棍等。

 

提到Beyond,值得一提方育平1983年的作品《半邊人》。黃家駒在電影中客串了一幕短短的夾band場面:劇情講述女主角許素瑩(飾演自己)帶戲劇老師張松柏(王正方 飾)到band房探訪打鼓的前男友鄭智雄(飾演自己),該幕夾band場景就是交代劇情的一次真實音樂演奏紀錄。

 

寫著寫著,發現了一項有趣的事實:要數港產片中真實的打鼓場面並不容易,但要數出當演員的鼓手卻並不困難(儘管有些人你看過也未必知道),這某程度反映了香港娛樂圈要求藝人都是通才的奇特生態。能編能導能演的陳友,入行正因為他是溫拿樂隊的鼓手,可是除了《大家樂》(1975,導演:黃霑)的少量樂隊演出場景,他幾近沒有在電影中打鼓。新世代鼓王恭碩良,作品都是演僱傭兵或是黑幫大佬等與音樂無關的角色,當然沒有表演機會。十五歲就當鼓手登台的林保怡,其鼓藝都只能在電視劇發揮(《天與地》)。最意想不到的要數童星出身的「怪獸」嚴秋華,七、八十後讀者也許會都記得他在兒童節目扮「怪獸」,或是八十年代初多部電視劇及青春電影的演出,可你又是否記得,他曾在施偉然--Fernando Caprio的兒子--的樂隊Crystal Zone擔任鼓手,樂隊更在1987年嘉士伯流行音樂勇奪三個獎項?

 

香港影壇裡鼓手都沒有機會演鼓手,而最經典的打鼓場面,更是來自一次爆笑戲仿:別告訴我你沒有看過《唐伯虎點秋香》(1993,周星馳、李力持合導)!星爺連棍(應該是蠟燭)都打斷啊!

bottom of page